心悸知多少
心悸的概述、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方法、診斷、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心 悸
一、概述
心悸又稱心悸病,屬內科疾病的心系疾病。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自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并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范疇,因驚而悸謂之驚悸,時作時止,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謂之怔忡,發作無時,病情較重。本病癥可見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并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心系、腦系疾病常見心悸,肺系疾病、虛勞類疾病、癭氣等病中亦常出現心悸。
現代醫學之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神經官能癥、某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及貧血、低鉀血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等。
二、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于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該病。
三、臨床表現
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并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凌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癥見心煩心悸、口苦失眠、多夢易驚、面赤氣粗、便秘尿赤,甚則神志失常、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躁妄動,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面紅目赤,狂躁譫語,痰黃稠為痰火擾心。
四、檢查
1.體格檢查
如懷疑患者有器質性心臟病時,應重點檢查心臟有無病理性體征,即有無心臟雜音,心臟增大以及心律改變等,有無血壓增高、脈壓增大心悸水沖脈等心臟以外的心臟病體征患者的全身情況,如精神狀態體溫有無貧血多汗及甲狀腺腫大等也應仔細檢查避免遺漏。
2.實驗室檢查
若懷疑患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低血糖或嗜鉻細胞瘤等疾病時可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測定血清T3、T4甲狀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兒茶酚胺等。懷疑貧血時。可查血常規必要時可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涂片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3.其他檢查
最重要的是心電圖檢查,且方便快捷患者無痛苦心電圖檢查,不僅可以發現有無心律失常還可以發現心律失常的性質。若靜息時心電圖未發現異常可囑患者適當運動或進行24h動態心電圖監測,對于懷疑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為進一步明確病因,還可進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了解心臟病變的性質及嚴重程度。
五、診斷
1. 病史、癥狀及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誘發因素、伴隨癥狀,并仔細進行體檢外,一般應作心電圖、血常規等檢查,必要時作超聲心動圖、X線胸透或攝片、抗“0”、T3、T4等檢查,以助病種的鑒別與證候的辨別。
2.排除器質性病變
心悸為突出表現而檢查心臟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發現時,一般可診為心動悸;心悸而有器質性病損者,應作出原發病的診斷。
3.心臟的常見病種及其診斷
(1)青少年嚴重心悸,患心痹、心癢等病的可能較大。
(2)中老年心悸明顯,兼胸悶心痛,多屬胸痹;心悸日久,活動勞累加重,兼喘咳咳痰,常見于肺心病、心衰;兼眩暈頭痛,多見于風眩影響及心。
(3)發熱、心悸為主癥,常見于心癉。心悸、心痛并見,多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檢查證實有心包腔積液,為支飲。
4.其他
腦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導致心悸:
(1)與情緒、睡眠等關系密切,常見于神勞、神郁等病。
(2)善饑消瘦,急躁心悸,汗多,常見于癭氣;嗜睡、畏冷、浮腫、脈遲,常見于癭勞、黑疸等。
(3)病久體弱,或虛勞類、厥脫類疾病,一般都可出現心悸的癥狀,如虛眩、血勞、血風勞、血脫、液脫、饑厥、肺衰、晚期蠱蟲病等。
(4)溫熱類疾病,在高熱時常有心悸癥狀,但一般不是主癥。
(5)腳氣沖心之心悸則有肢麻萎軟等腳氣原發病癥狀。梅毒攻心之心悸則有梅毒病史。
六、辨證施治
1.心虛膽怯
證候:心跳心慌,時作時息,并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治則:鎮驚定志,養心安神。主方:安神定志丸加減。方藥:遠志、石菖蒲、茯神、茯苓、朱砂(沖服)、龍齒(先煎)、黨參。
2.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動則尤甚,健忘,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唇、甲色淡,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主方:歸脾湯加減。方藥: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木香、甘草(炙、人參。
3.心陰虧虛
證候:心煩少寐,頭暈目眩,夢遺健忘,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滋陰清火,養心安神。主方: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方藥:朱砂、黃連、地黃、當歸、甘草(朱砂安神丸);酸棗仁、柏子仁、當歸、天冬、麥冬、生地、人參、丹參、玄參、云苓、五味子、遠志肉、桔梗(天王補心丹)。
4.心陽不振
證候:心悸怔忡善驚,多夢失眠健忘,神志遲呆,自汗,胃納不佳,脈細而弱。治則: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主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方藥:桂枝(去皮)、甘草(炙)、牡蠣(熬)、龍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人參、附子、青黛(參附湯)。
5.心脈瘀阻
證候: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治則: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藥: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6.水飲凌心
證候: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沉細。治則:振奮心陽,化氣行水。主方:苓桂術甘湯加減。方藥:茯苓、桂枝去皮、白術、甘草炙。
7.心陽暴脫
證候:心悸,氣息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質淡白,脈微欲絕。治則:回陽固脫。主方:參附湯加減。方藥:人參、附子、青黛。
- 上一條:冬季養腎十招
- 下一條:紅金消結膠囊使用說明